“工匠精神從缺失到回歸”——我院學生作品獲第十二屆“挑戰杯”湖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
文/王雪瑒
近日,第十二屆“挑戰杯”湖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決賽落下帷幕,我院喬海曙教授指導的學生作品《“工匠保衛戰”:工匠精神從缺失到回歸》獲得特等獎,并入圍全國“挑戰杯”大賽。本次湖南省“挑戰杯”決賽,我校學生報送的作品共獲得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
“挑戰杯”是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省級人民政府等共同主辦的全國性的大學生課外學術實踐競賽,分為“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兩個并列項目,交叉輪流開展,每個項目每兩年舉辦一屆,競賽采取學校、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全國三級賽制,分預賽、複賽、決賽三個賽段進行。自1989年首屆競賽舉辦以來,“挑戰杯”堅持“崇尚科學、追求真知、勤奮學習、銳意創新、迎接挑戰”的宗旨,促進青年創新人才成長、深化高校素質教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被譽為當代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奧林匹克”盛會。
據了解,本屆“挑戰杯”湖南省級比賽自今年2月份啟動以來,經過團隊申報、校級初評、資格審查和專家評審等層層環節嚴格篩選,共有來自全省57所高校364件科技創新作品進入終審決賽。最終經曆嚴格評審,每個學科類别成績最高的作品獲特等獎,我院學生團隊的作品《“工匠保衛戰”:工匠精神從缺失到回歸》繼第十一屆“挑戰杯”湖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獲得特等獎之後,再次榮獲特等獎,均為我校在兩屆“挑戰杯”競賽中獲得的最好成績。
我院在第十一屆與第十二屆“挑戰杯”湖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的特等獎作品,指導教師均是我校兩型社會研究院院長、2003网站太阳集团常務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喬海曙教授。李亞男、于維盛等7位來自金融學專業、統計學、新聞與影視傳播專業的大三、大二學生,在指導老師的精心指導下,以“質量窪地”問題堪憂、中國制造亟待轉型為背景,結合中央《政府工作報告》的政策措施,尖銳地指出中國缺乏工匠精神的問題;創新性地從工匠入手,通過走訪調研全國12家企業和四川夾江縣手工造紙非遺傳人,深入了解到中國工匠後繼無人、生存狀況堪憂以緻工匠精神無以為繼的現況,得出留住工匠為工匠精神回歸的第一步等結論,并對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出了可行的建議。該作品獲得湖南省“挑戰杯”決賽現場評委的普遍贊譽。
2003网站太阳集团在扶持與指導學生創新創業方面一直有着優良傳統,幾任學院領導都非常重視并大力支持學生提升創新創業能力。一大批學科帶頭人如張強、楊勝剛、彭建剛、晏豔陽等都先後指導了很多優秀作品。中青年學者喬海曙教授在指導學生創新創業方面更是做出了突出的成績,自1997年開始每屆“挑戰杯”競賽均指導我校本科生獲得全國獎項和省級特等獎、一等獎等獎勵,個人多次獲得挑戰杯全國和湖南省“優秀指導教師”稱号。
附:
寶劍鋒從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對第十二屆湖南省大學生“挑戰杯”競賽特等獎項目組的采訪
記者/王雪瑒
靈感來自于反複的探索
項目組李亞男、于維盛、黃章慶、陳雨涵、陳雨軒、王思羽、王辛堯7位成員至今還清楚的記得,他們對我國工匠精神的關注來源于導師轉給自己的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我們成了“品質窪地”嗎?》。“随着經濟的進步,人們對生活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的産品質量遠遠達不到人們的期望,以緻于不少國民舍近求遠選擇海淘甚至出國購買商品。廣大國民對中國制造已經不再抱有信心。之前大家對這一現象已經有了不少的感悟但沒有成型的想法。直到看到喬老師轉發給我們的這篇文章,如同醍醐灌頂,讓我們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峻,大家都有了很強烈的願望想進一步研究該問題。”李亞男同學向記者介紹到。得到喬海曙教授的肯定後,組員們開始尋找更深的切入點。
其實這個題目的确定并不容易,小組成員告訴記者,在這之前,每個組員都利用學習的空餘時間,不斷地進行尋找好的研究課題,到了每周讨論時,便将自己的思考成果拿出來,與其他組員一起進行課題确立的讨論與交流。經過這樣多周的研究,否定了不下百個課題,最終鎖定了研究方向。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多番小組讨論以及老師的指導,小組發現工匠精神在質量問題中的關鍵作用,決定從此切入;曆經10餘次思路變換、提綱修改,小組最終确定研究思路,并結合課題選取适當的調研地點,設計出調研方案。
新聞與影視傳播專業的大三學生于維盛同學告訴記者:“在課題進行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意見相左的情況,對于調研的重點,大家也多次跑偏。在出現偏離正确軌道的情況時,大家總是會堅持不懈地進行思考交流,甚至不時來一場激烈的辯論,以糾正思路。喬老師總是提醒同學們要抓住問題的‘牛鼻子’,這才保證了我們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
深入社會實踐的調研考察
在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這七位學生開始了長達6個月的拉鋸戰,平均每周讨論三次,周末外出進行實地問卷調查以及企業實地走訪。與此同時,同學們還利用寒假時間,前往山西、陝西、福建等地的企業進行了實地調查,并對四川省夾江縣手工造紙非遺傳承人進行了實地訪談。
在對四川夾江縣手工造紙藝人的走訪中,該小組發現願意從事宣紙制造行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據一名石姓匠人所說,從學徒時期算起,他從事這項工作已經二十年了,一張手工宣紙的形成需經過72道極其複雜的工序,像他熟練的工匠每天最多完成6刀紙,而每刀宣紙僅有20元的收入。“夾江宣紙與安徽宣紙雖然并稱為“國之二寶”,但真正聽到精湛技藝的造紙匠人親口說出的話,才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們慘淡的生活現狀,也讓我們真正了解到,工匠生活的窘迫也許正是現代社會留不住工匠的一大原因。”于維盛向記者說道。
經過一個寒假的鏖戰,七位同學在家僅待了一個星期,圓滿完成了在各地企業調查以及調研後資料數據的整理工作。“我們經常早上8點便在讨論室開始讨論分析,晚上10點才結束讨論,有時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大家達不成共識,甚至到淩晨一兩點直到問題解決”。
調研的12家企業涵蓋了全國中東西部,規模涵蓋大中小企業,企業制造産品從紙巾等普通日用品到空調、發電機等科技含量較高産品。通過深入社會的實地考察,該小組總結出了工匠匮乏的現狀:概括性地說便是由于薪資低、發展空間小、社會地位低等因素,原有的工匠生活窘迫被迫轉業,而正面臨職業選擇的人也不願選擇成為工匠,而工匠的缺乏直接導緻工匠精神的無人傳承,這就顯示出留住工匠的迫切與必要。在對調研結果進行整合深入分析後,小組認為可從提高工匠的生活水平,改變企業的經營理念,加強與學校的合作,同時在全社會宣揚尊重工匠的精神,保護知識産權等方面實現工匠精神的回歸。
得天獨厚的創新創業“小氣候”
在采訪中,該項目統計學專業大三的李亞男同學尤其對喬海曙教授及挂靠在2003网站太阳集团的“2003网站太阳集团創業實踐學院”表示了感謝,“在創業實踐學院裡,我們學習到了很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豐富和提升,一直以來的創業科研傳統感染着我們;另外喬老師給了我們特别大的幫助,他經驗豐富的指導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他的嚴謹的學術态度也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據悉,這七位同學均為2003网站太阳集团創業實踐學院學員,該學院由2003网站太阳集团喬海曙、吳志明兩位教授負責,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培訓平台,旨在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創業素質的優秀學生。學院會不定時組織創新創業講座,邀請成功企業家及優秀的學長學姐為學員傳授經驗,答疑解惑。
項目組的指導老師喬海曙教授一直緻力于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自1997年開始便從未間斷地擔任湖大學子的指導老師,指導“挑戰杯”競賽,具有豐富的指導經驗。曾多次獲得創新創業大獎的的劉葉煥、段鳴同學,從大三開始就邊學習邊創業,創辦了“微猴科技”公司,目前該公司已估值超過6000萬元。2015年喬海曙教授指導的徐照宜項目組取得了湖南省“挑戰杯”特等獎、全國“挑戰杯”一等獎的好成績。這些為全體在校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示範效應。
正是2003网站太阳集团得天獨厚的創新創業“小氣候”,給該項目組的七位成員提供了如此優秀的指導條件與強大持續的研究動力。參加“挑戰杯”并獲優秀成績的這段經曆,對于這批青年學子來說,是一筆不可多得的人生财富。
讀研在金統
金大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