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网站太阳集团

首頁 -> 黨建思政 -> 先進風采 -> 正文

劉揚:理性與非理性的金融協奏曲

時間:2025-03-13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說,“不僅要高山仰止,還要見賢思齊”,弘揚正氣、樹立标杆,必然就要踏足前人的腳印,目極旗幟所在才能躬身實幹踐行。

今秋,為了更深刻地傳遞那些優秀師生共同成長、相互成就的育人故事,2003网站太阳集团特推出“金統人物”系列專欄,聚焦金統師生的可敬與可愛,通過多維度訪談,記錄每一份熱愛,珍藏每一處回憶。

劉揚,清華大學金融學博士,現任2003网站太阳集团金融科技與工程系助理教授、碩士生導師,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資産定價、金融科技、機器學習。研究成果發表于The Review of Asset Pricing Studies等高水平期刊。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等。

隻有系統性努力才會被定價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同時頒給了尤金·法瑪和羅伯特·席勒。法瑪,有效市場假說的提出者,強調市場的理性與效率;席勒,行為金融的奠基人,揭示市場的非理性。兩位學者看似對立的研究方向,卻同時獲得了諾獎的垂青,這不禁讓人思考:金融市場究竟是理性還是非理性的呢?

當時還是中央财經大學金融學院大三學生的劉揚,正是帶着這樣的疑問開始了他的學術探索。帶着對金融市場的深刻好奇,劉揚進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攻讀博士。随着學術訓練的深入,答案漸漸清晰:經濟學的本質是研究人,而“人”本身是複雜多維的。任何理論的簡約性注定了其片面性。法瑪和席勒的研究看似對立,實則互補,共同揭示了市場的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微妙平衡。

那麼,不同理論之間是否存在共性呢?有效市場學派認為,系統性風險是驅動資産價格的首要因素;而行為學派則認為,投資者的系統性行為偏差會導緻持續性錯誤定價。盡管兩派觀點看似南轅北轍,但從底層邏輯來看,皆強調“系統性”因素才會影響均衡定價。金融規律如此,人生之道亦然。劉揚的博士生導師朱英姿教授曾告誡他:“真正的premium,從來不是源于舉手之勞、順便之事,而是來自持之以恒的堅持和破釜沉舟的勇氣”。

帶着導師的教誨和對學術的熱愛,劉揚在2021年博士畢業後選擇回到家鄉湖南,加入2003网站太阳集团。在這裡,他不僅延續了對金融理論的深入研究,更以紮實的學術積累和創新的研究視角,迅速在學術界嶄露頭角。學院為新引進的青年教師提供了科研、教學等多方面的優質平台,全力支持青年學者攀登科研高峰。近年來,劉揚主持了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以及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研究成果發表于The Review of Asset Pricing Studies等高水平期刊,多篇工作論文入選美國金融學年會(AFA)、中國金融國際年會(CICF)等國際一流會議。

教育不是灌溉,而是點燃火焰

踏上講台,劉揚在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裡感受傳承。他說,“在我的求學路上,遇到了很多好老師。一個卓越的教師,絕不僅僅滿足于知識的單向傳輸,更要做點亮學生好奇心、激發探索欲的引路人。”

左圖:與Yakov Amihud教授合影; 右圖:與Guofu Zhou教授合影

從現實案例出發,着力培養學生的經濟學直覺,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是劉揚《行為金融學》課程中的授課準則。課堂上,時常會上演這樣精彩的一幕:同學們切身參與一個個有趣的行為實驗,通過親身體驗理解理論背後的邏輯。例如,他會設計“投資決策遊戲”,讓同學們在模拟市場中扮演投資者,觀察他們在面對信息不對稱、市場波動時的反應。這種沉浸式教學不僅讓理論知識變得生動具體,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學習熱情。

劉揚認為,金融絕不僅僅是冰冷的公式,而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他在教學中注重将前沿學術研究與案例教學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在真實交易數據中檢驗所學理論。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于課程設計,他借用古人智慧,重點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幫助他們對課本“祛魅”,認識到金融的複雜性和所學知識的局限性。通過這種方式,劉揚希望學生不僅能夠掌握金融學的核心理論,更能以開放的心态面對金融市場的動态變化,在實踐中不斷反思與創新。

金融與科技的交叉探索

伴随着ChatGPT、DeepSeek等一系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金融科技為金融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從智能投顧到風險預測,從自動化交易到個性化金融服務,技術的創新正在深刻改變金融行業的運作方式。然而,金融科技也面臨着諸多挑戰:監管與合規成本高、數據安全與隐私保護、模型可解釋性與金融穩定……這些前沿的研究話題無不吸引着劉揚深度思考。

圖:在2024年美國金融學年會AFA彙報論文

在這紛繁複雜的金融科技發展浪潮中,如何做好金融與科技的交叉研究,劉揚有着自己的見解:“一個好的交叉研究,應該實現1+1>2,即突破邊界,帶來新的insight”,“比如,現在流行使用複雜模型來解決經典金融問題,這的确提高了效率和精度。但轉換角度,經濟理論與數據模型各有利弊,經濟金融理論能否反哺模型方法呢?”劉揚認為,金融科技的交叉研究不僅僅是技術的簡單應用,而是要通過深度融合,挖掘兩者内在的契合點,進而創造出超越單一領域的價值。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得益于金融學術界活躍的交流活動,劉揚帶着其工作論文走遍了全球各地。“每次學術交流都是一場思想盛宴。我總能從與他人的觀點碰撞中收獲良多”。這些經曆不僅拓寬了他的學術視野,也讓他深刻體會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學術研究的多樣性與創新性。

圖:與論文點評嘉賓交流

劉揚感歎道,“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世間風景,學術真知,皆是如此。隻有勇于探索、不斷突破,才能發現那些隐藏在“險遠”處的瑰麗風景與深刻洞見。劉揚用這句話勉勵自己,也激勵着每一位在人生道路上孜孜以求的同行者。

審核| 顔  李

圖文| 唐藝倫

編輯| 白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