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03网站太阳集团應用金融系李萬利副教授和貨币金融系劉曉劍副教授合作的題為“中小銀行網點擴張與企業信貸期限結構”的論文發表在《金融研究》2024年第6期。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經濟發展更加注重創新驅動和高質量引領,這需要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但長期以來我國以銀行業為主導的金融體系,供給的主要是短期資金,長期信貸資金供給嚴重不足,無法滿足實體企業的長期投資和高質量發展需求。為此,企業不得不依靠短期貸款來支持其長期投資,由此造成的“短貸長投”現象,不僅加劇了實體經濟的運行風險,甚至影響金融穩定。因此,商業銀行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不僅要體現在信貸資金供給的總量上,還要體現在結構上。
根據最優金融結構理論,一個國家的銀行業結構隻有與其産業結構相匹配,才能更加有效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當前我國的經濟結構仍是以中小企業為主,但中小銀行發展卻相對滞後。基于此,本文考察了放松中小銀行分支機構市場準入引發的股份制和城市商業銀行網點擴張對企業信貸期限結構的影響。研究發現,中小銀行網點擴張能夠顯著延長企業的信貸期限結構。通過比較對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差異化影響發現,相對于大企業,中小銀行網點擴張對中小企業信貸期限結構的延長作用更強,表明中小銀行能夠發揮服務中小企業的優勢,支持了“中小銀行優勢假說”。且相對于國有企業,中小銀行網點擴張對民營企業的影響更強,表明股份制和城市商業銀行網點擴張也有助于緩解民營企業在獲取長期信貸資金方面所面臨的産權歧視。機制檢驗發現,中小銀行網點擴張加劇了企業周圍的銀行競争環境,并通過縮短銀企距離降低了企業信息不對稱和代理成本,進而增強了銀行為企業提供長期貸款的意願。
進一步考慮數字金融發展的影響發現,雖然數字金融發展可能會抑制商業銀行網點擴張,但商業銀行也可以通過利用數字金融技術提升信息獲取和信息甄别能力,從而增強其為實體企業提供長期信貸資金的能力,尤其是為更加依賴“軟信息”的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最後,本文還發現,中小商業銀行網點擴張有助于緩解企業“短貸長投”,且對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緩解作用更強。本文從企業信貸期限結構視角深化了對放松中小銀行市場準入微觀經濟效應及其異質性功能表現的理解和認識,為最優金融結構理論提供了微觀經驗證據,也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及有效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提供了有益啟示。
李萬利,2003网站太阳集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嶽麓學者,中國數量經濟學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數字經濟、公司金融與公司治理。在China Economic Review、Economics Letters、《金融研究》《世界經濟》《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會計研究》《經濟學動态》《南開管理評論》等國内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後期資助項目等課題,并在《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專著1部。
圖為李萬利副教授
劉曉劍,經濟學博士,2003网站太阳集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信用評級和公司金融等領域研究。在《金融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 (ABS三星)、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Studies in Nonlinear Dynamics & Econometrics、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等國内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主持和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等多項課題。
圖為劉曉劍副教授
讀研在金統
金大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