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聯合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王亞南經濟研究院、鄒至莊經濟研究院共同主辦,廈門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承辦的首屆中國金融學論壇在廈門大學順利舉行。百餘名來自國内多所科研院校金融學相關專家學者、學術期刊社專家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我院院長王修華教授應邀出席會議并于論壇聯盟啟動會議中圍繞“中國金融學發展”進行了分享發言。
2003网站太阳集团院長王修華教授參加會議
王修華教授參加論壇聯盟啟動會議(左一)
本次會議圍繞“新時期金融應如何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這一主題,通過主旨報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與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論壇、首屆中國金融學論壇聯盟啟動會議,以及分組報告等環節,進行前沿理論和實踐成果的交流探讨。
當天上午,在廈門大學校長助理方穎教授的主持下,論壇開幕式在經濟樓舉行。廈門大學校長張宗益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曉晶教授、廈門大學經濟學院與王亞南經濟研究院院長周穎剛教授依次緻辭。
随後,主旨演講環節拉開帷幕,共四位嘉賓帶來精彩主題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明教授、廈門大學經濟學院與王亞南經濟研究院陳國進教授主持該環節。
▌二十大之後的中國金融改革
李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李揚基于二十大報告對金融改革的主線進行梳理,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具體做法有:繼續完善以中期借貸便利為主的流動性對沖機制;改革法定準備金率制度——繼續降準;構建以無風險資産——國債為中心的流動性對沖和管理機制,協調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第二,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依法将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第三,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李揚指出,資本市場的運行機制必須充分體現優勝劣汰原則,我國應改善上市公司結構的制度安排,全面實行注冊制,為代表科技發展方向的企業上市提供便利;完善市場發行定價,建立市場化退市機制,去除上市公司的“殼價值"。
▌中國金融學創新發展刍議
張曉晶,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
張曉晶分享了關于中國金融學實踐與發展情況的理解與思考,指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包含四個特點:金融壓抑與金融趕超并存、債務攀升與資産積累同步、政府與市場間實現開發性金融、政府主導下的風險配置,并提出在人口老齡化等背景下,一些特點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對于中國金融學的發展方向,張曉晶指出,應從五個方面積極回應“中國式現代化”,即回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質;堅持黨的領導;控制杠杆率;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增強金融體系韌性,維護金融安全。
▌商業銀行綠色治理:指數與績效
梁琪,南開大學黨委副書記
梁琪基于三大維度系統構建了我國商業銀行綠色治理評價體系和綠色治理指數,探究了我國商業銀行綠色治理對其績效的影響。通過采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實證檢驗,梁琪的研究指出:一方面,銀行綠色治理可通過綠色聲譽效應提升其績效,通過綠色成本效應降低其績效,綜合來看不影響其收益,但能顯著緩釋銀行風險;另一方面,“主動型”銀行綠色治理、銀行作為綠色“治理者”以及全國性銀行的綠色治理提升銀行績效的效果更強。針對研究發現,梁琪給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三個視角觀察金融産業科技的良性循環
陳道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陳道富基于“科技服務實體經濟,金融嵌入産業循環”的大背景,介紹了三個觀察金融、産業、科技良性循環的視角。其中,基于數字世界下的解構重構與自适應自組織,即廣義的技術演化視角,研究認為,技術發展打破了傳統的認知邊界,使金融、産業和科技完成解構,再重新嵌入到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從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角度。基于此,陳道富總結出:數字時代的金融形态正發生變革,金融機構的核心競争力由傳統的“細化環節、分工外包、社會再組織”演變為“場景獲客、系統開發、數據處理挖掘”,核心競争力的高度則取決于對行業發展和機構定位。
中國式現代化與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論壇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與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論壇”環節,來自《經濟研究》《世界經濟》《财貿經濟》《經濟學動态》《金融評論》《中國經濟問題》的專家代表依次發言,為積極推動中國經濟問題研究,構建中國特色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發表真知灼見。專家們表示,期待更多真正創新、真正表達中國故事的優秀成果的投稿和刊發。該環節由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潘越教授主持。
首屆中國金融學論壇聯盟啟動會議
20日下午,首屆中國金融學論壇聯盟啟動會議分上、下兩場舉行,來自23所知名高校的金融學相關學者齊聚一堂,就論壇聯盟的組織形式、交流機制以及如何為中國式金融發展出謀劃策等問題,提出務實建議。
通過參加本次學術會議,進一步加強了2003网站太阳集团與全國高校金融學院的學術交流和交流,提升了學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對促進學院科學研究等工作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讀研在金統
金大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