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南省委、省政府正式通報表彰湖南省第十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我院彭建剛教授等的《基于宏觀審慎監管的銀行業壓力測試研究》(著作)、王修華教授等的《中國農村金融包容:轉換機理、程度測量與收入分配效應》(論文)分别獲得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在本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湖南省共有99項優秀成果獲獎。
彭建剛教授專著《基于宏觀審慎監管的銀行業宏觀壓力測試研究》由中國金融出版社列為國家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叢書于2014年12月出版,全書十八章,共計38萬字,主筆是2003网站太阳集团金融管理研究中心彭建剛教授。該專著是彭建剛教授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宏觀審慎監管的銀行業宏觀壓力測試研究》(2011-2013)的金融學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壓力測試新理念、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方法、流動性風險宏觀壓力測試方法、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方法和宏觀壓力測試系統運行機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巴塞爾協議III》、中國銀監會《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和《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的框架下,該專著提出的宏觀壓力測試方法可用于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也可用于銀行業的宏觀審慎監管。宏觀壓力測試作為分析系統性風險的重要手段,是實施銀行業宏觀審慎管理的重要工具。這一國家級研究課題在把握基于系統性風險防範的金融壓力測試新理念和國際銀行業流動性風險監管新動向的基礎上,研究銀行業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方法和銀行業流動性宏觀壓力測試方法;在對銀行間系統性風險的作用機理開展研究基礎上,探讨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下銀行業系統性風險傳染的測度方法和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評估方法;運用宏觀壓力測試方法探讨逆周期資本監管,分析銀行間流動性風險傳染效應和房地産金融的系統性風險。該專著提出了适用于中國銀行業的宏觀壓力測試方法體系,可運用于評估宏觀經濟變化對商業銀行信貸資産和資金流動性的影響,預警系統性風險。該研究成果的核心内容涉及合理選取符合我國國情的宏觀沖擊因子,構造合乎邏輯的風險傳導機制和合适的壓力測試情景,構造銀行間風險傳染的内生模型用于測度風險的傳遞和放大效應,為銀行業宏觀審慎管理和宏觀壓力測試提供了亟需的模型和應用手段。
王修華教授申報的《中國農村金融包容:轉換機理、程度測量與收入分配效應》(系列論文),這是他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的結項成果。在《金融研究》、《經濟學動态》、《中國軟科學》、《Applied Economics》(SSCI期刊)、《農業經濟問題》、《人民日報理論版》、《經濟評論》等重要刊物發表論文24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經濟學文摘》全文轉載6篇次。發表在《金融研究》的論文獲得第十屆中國金融學會優秀論文三等獎(全國共15項)。依托本項目撰寫的《社會網絡對農戶借貸的影響研究》被評為湖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由于在該領域的深入性研究,受邀參加了中國金融學會2015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普惠金融發展國際論壇、第十屆農村金融發展論壇等重要會議,在會上宣讀了相關成果,為成果的交流與提升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本系列論文依托發展權、金融寬度、信息經濟學、金融地理學、廣義矩估計和線性規劃等理論與方法,并做了兩次問卷調查,從“交易視角”出發,基于農村金融供需雙方的成本收益構建了一個金融合約交易模型,通過均衡和擴展分析,闡明了農村金融排斥向金融包容轉換的内在機理與條件。本系列論文在理論和方法上的主要創新點體現在:一是基于構建的農村金融合約模型闡釋了農村金融從排斥到包容的轉換機理與條件;二是供給誘導、需求引緻、社會環境三個層面建立農村金融包容影響因素的分析框架;三是運用歐氏距離法和變異系數法改進和發展農村金融包容指數,解決了指數構建中維度選擇、權重設置、單維度貢獻度等關鍵問題。四是提出了包容性農村金融體系構建的政策框架與路徑。成果中提出的指标設計和政策建議在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G20峰會等發布的文件中都得到一定的印證。
讀研在金統
金大團